傩面具后的千年史诗!贵州傩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时间: 2025-04-01 11:07:51 浏览: 2347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陈琴)揭开青铜面具,傩戏的鼓点从时光深处满溢而来。这座以当代建筑语言解构远古图腾的博物馆,收藏着中华文明最原始的悸动。在光影交错的展厅里,三千年前的面具与现代蜡像共舞,一场关乎人类与神灵的永恒叙事正在这座8000余平米的展馆内徐徐展开。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守护历史记忆的殿堂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前身叫铜仁傩文化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3月,2008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12年4月正式更名为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并于2013年5月在铜仁民族风情园内开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收藏、展览、研究傩文化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8174平方米,展陈内容以“贵州傩文化基本陈列”为核心,分为“傩的起源与贵州傩文化概况”“傩的艺术特色”“铜仁傩文化研究”等五大板块。馆内珍藏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类傩案画、傩面具、傩法器、傩法书等文物,辅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与专家题词,生动展现了傩文化的多元面貌,成为中外学者与游客探索傩文化的重要窗口。
千年傩韵:贵州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化之一,自史前发源,盛行于商周时期,以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为核心,历经数千年演变,融合了巫、道、佛等多重元素,内容包括傩仪(傩祭)、傩舞、傩歌、傩面、傩艺和傩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傩文化要数贵州最具盛名,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傩文化因地理封闭性得以完整保存,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成为傩戏分布最广、品种最多的省份。贵州傩文化各区域主要有四大类别,分为“傩戏”“阳戏”“地戏”“撮泰吉”。其中黔东北地区傩戏群尤为典型,涵盖土家傩、苗傩、侗傩等多种形态,其面具、法事、唱腔等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原始风貌,为研究古代宗教、民俗、艺术提供了珍贵素材。
黔东北傩戏群:民族艺术的璀璨明珠
黔东北傩戏群覆盖铜仁、德江、松桃、印江等十余区县,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巴蜀、荆楚文化的影响。《铜仁府志》里记载:“巫党椎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登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曰师刀,上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文献生动地将过去的傩仪、傩舞、傩衣再度重现,为研究铜仁傩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黔东北傩戏以傩坛为核心,其演出融合祭祀与戏剧,分为“正戏”“插戏”两类,正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插戏更具世俗娱人性。傩戏面具雕刻精湛,24面主神面具各具神韵,傩坛布置庄重神秘,“三清图”“师坛图”等傩案画色彩浓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傩戏由原来的驱鬼祓灾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等内容,衍变为兼备宗教、教化、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被誉为“傩戏之乡”的德江县,其傩堂戏最具代表性。德江傩堂戏始于明代,其与当地的土家习俗、信仰紧密结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1993年德江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的“傩戏之乡”,2006年德江傩堂戏被评选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深山走向世界:傩文化的现代新生
贵州傩文化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更屡次登上国际舞台。2002年,德江傩戏亮相日本“亚洲文化节”;2006年,德江傩戏团受邀赴日本参加“国际民俗艺术节”。学术研究亦成果丰硕,《傩韵》《傩魂》《傩苑》等著作系统梳理了黔东傩文化的学科价值。以保护、开发与利用傩文化资源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打造德江傩堂戏及黔东傩戏群品牌,多学科的研究审美价值及其影响力使其迈步走向更高更广阔的殿堂。
历经千年岁月长河的冲刷,傩文化虽曾遭遇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与嬗变,却在当代文明的土壤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在数字技术赋能与传统智慧交融的背景下,黔东北傩戏正经历着史诗般的文化复兴。如今,黔东北傩戏正在创作者的短视频镜头里流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刻刀下重生,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惊艳亮相。正如傩文化学者所言:“傩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贵州正以开放姿态,让这千年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从远古祭祀到现代艺术,从深山傩坛到世界舞台,贵州傩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与黔东北傩戏群,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傩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转载:众望新闻
编辑:孙 悦
一审:杨 娇
二审:吴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