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傩戏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学术研讨综述

时间: 2024-11-06 09:17:14 浏览: 19124

2024年“中国傩戏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共设2场主旨发言和6场分论坛发言。

10月26日上午,首场主旨发言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詹怡萍主持,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延保全教授、日本大阪大学中尾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邓秀军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赵妍总编辑先后发言。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詹怡萍主持首场主旨发言

麻国钧教授的《中国傩戏的扶持政策》,深入探讨了几十年来国家对中国傩戏扶持政策的沿革,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如果傩戏没有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各地傩戏的演出就不会如同当今一样红火。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资料遭到毁弃或者流失境外,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麻国钧作主旨发言

王廷信教授的《独特语境中传承傩文化》,认为“傩”具有民俗文化性质,同时也以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和呈现方式作为当下各类文化的灵感来源,包括口头传说、神话、仪式、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转型模式,属于一种文化综合体。文化综合体是一种形成于中国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继而演化至今的独特智慧。此外,它还在不断为戏剧、舞蹈和工艺美术三大领域的艺术样式注入灵韵,这是傩戏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形式。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廷信作主旨发言


延保全教授的《<五瑞图>与宋代祭祀杂剧》从起源、命名、内容、分类及其与宋代祭祀杂剧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展开,对《五瑞图》进行了详实的考述。他指出,随着宋代民间信仰的泛化,祭祀戏剧逐渐出现并流行,其产生既满足了民众对于杂剧艺术的戏谑性需要,又满足了神灵消灾祈福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杂剧演出的过程中既有戏谑性场面,又有剧情表达,赋予了祭祀戏剧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延保全作主旨发言

中尾熏的《日本傩戏相关研究述评》,从日本“傩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宫廷仪式“傩”研究、寺庙中的“追傩”研究、东亚艺能比较研究、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论述了傩戏在日本的发展。她通过三个视频向大家介绍了日本追傩式,指出现存的“追傩”仪式究竟何时、经由何种途径传入日本并被各寺院采纳为祭祀活动,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同时,中尾熏介绍了能剧中的翁与傩戏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并希望未来学界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刘国勇博士担任现场翻译。

中尾薰教授作主旨发言,刘国勇博士现场翻译

邓秀军的《移动短视频赋能中国传统戏曲对外传播》,论述了为什么短视频是中国戏曲对外传播最有效能的媒介,强调短视频传播的主体“间”性,让和戏曲有关的各个人群和角色都能参与到戏曲的传播中来。他指出,戏曲研究从业者必须形成一个认知:戏曲的产生根植于大众的热爱,因此需要市场、需要群众基础才能够推动它的发展,而短视频就是确保它有更大的群众基础的一个媒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邓秀军作主旨发言

赵妍的《当代傩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讨傩戏表演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她指出,中国始终担负着推动傩戏表演艺术不断革命的使命,这是我们独特于世界表演艺术的一块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相互联动、相互融合的一把钥匙。傩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涉及到全行业艺术实践的综合性话题。傩戏需要与戏剧界进行跨文化的碰撞、交融和汇合,产生新的文化样态和新的文化意义。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辑赵妍作主旨发言

10月26日下午进行分论坛研讨。大会设有六场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傩戏的创新发展与跨文化研究、中国傩文化地域性与多样性研究、中国傩戏传承发展与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傩文化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傩戏的新媒体传播及“双创”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主论坛1号会场以中国傩戏的创新发展与跨文化研究为主题,共有8位学者发言。学苑出版社潘占伟副社长的《傩戏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浅谈》,简述了该社与中国傩戏学的渊源,并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傩戏学田野工作与资料整理。中央戏剧学院胡薇教授的《傩俗、民俗与戏曲的融与兴——始于江西乐平破台戏的反思》,通过对“破台”仪式的观察,认为戏曲脱离生活尤其是乡村生活便难以良好发展,只有与民俗、傩俗中的元素相结合,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东华理工大学刘国勇博士的《中日“异形假面”论略——以小丑的歪嘴与鬼神的长鼻为中》,通过江西南丰傩仪与日本伎乐的对比,引入构建政治与信仰的双重坐标系,进而还原鬼神与小丑在文化中的位相。四川大学尹锡南教授的《中印传统戏剧比较:以傩戏(阳戏)和库迪亚旦剧为例》,认为二者虽表演体系不同,但存在共性,可沟通对话,傩戏和梵剧在妆饰表演、真情表演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四川省川剧院编剧樊明君的《傩戏文化在中韩两国的传承发展实践比较》,通过线上发言,以川剧变脸与韩国安东假面舞近十年互访交流为例,探寻傩戏文化在中韩两国的传承发展。南宁师范大学刘兴禄教授的《湘黔傩戏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探究》,从历史时间和生态空间等角度考察,分析傩戏流变史料与存活语境元素。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徐益教授的《梅山傩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螺旋耦合”研究》,认为梅山傩文化可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可为傩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土壤,实现两者协同发展,互补共赢。北京外国语大学黄骁老师的《口述史视域下傩戏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以河北武安傩戏为例》,提出武安傩戏有必要引入口述史研究方法,对传承人拥有的鲜活、独特、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经验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以获取更多珍贵的口述史料,这对傩戏作为活态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师范大学刘兴禄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评议。

主论坛1号会场发言人

上排:(左起)潘占伟、胡  薇、刘国勇、尹锡南

下排:(左起)樊明君、刘兴禄、徐  益、黄  骁

主论坛2号会场以中国傩文化地域性与多样性研究为主题,共有5位学者发言。贵州安顺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馆长秦发忠的《安顺地戏面具分类及特点系统性研究整理》,探讨了傩文化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并呼吁对傩文化进行包括剧本、唱腔、动作、台词和面具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综合研究。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的《土族纳顿节渊源与流变》,指出纳顿节在民和土族的节日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根据民间材料尝试对同类民俗事象的形成、流变进行探索。溪上美术馆雷亮馆长以《溪上藏傩赏析》为题,展示了溪上美术馆总量达到三百多件的傩戏精品收藏,并对傩戏文化进行了具体阐释。贵州威亘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小敏董事长的《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承人张邦宪的传承历程及贡献》,通过线上发言介绍了其父亲张邦宪对傩戏发展的贡献,并分析了当代傩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福建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师游祖地的《福建傩戏(舞)考略》,对福建傩戏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分享了傩面制作的历史传说以及傩面雕刻中的技巧经验。青海师范大学文忠祥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评议。

主论坛2号会场发言人

左起:秦发忠、文忠祥、雷  亮、张小敏

主论坛3号会场以中国傩文化历史与理论研究为主题,共有8位学者发言。贵州民族大学吴电雷教授的《西南少数民族傩戏剧本题材类型论析》,指出西南少数民族傩戏中华传统题材剧本基本源于中国历史故事、章回小说等,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每种题材又按照傩堂戏、阳戏、地戏先后顺序编排。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赵强和导师张勇风共同完成的《目连之“花”与杂剧之“杂”——兼谈成熟戏剧形态之生成》,认为目连之“花”的类型及其搬演功能,为研究杂剧之“杂”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切入点,对推进中国成熟戏剧形态生成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杜娜的《巴渝阳戏与巴渝阳戏戏文文本研究》,指出巴渝阳戏现今运演极少,濒临消亡,但有大量戏文文本传世,内容能较完整拼凑出巴渝阳戏的全貌,是阳戏研究的重要资料。西安工程大学王衡教授的《合阳跳戏的表演程式及其观演关系研究》 ,通过线上发言介绍了合阳跳戏的源流特征,认为其在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社群凝聚与正能量培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檀新建的《池州傩戏与贵池民歌交融共生关系研究》,指出池州傩戏与贵池民歌在唱词和旋律上关系密切,形成了文化共生,它们共同构建了池州傩事民俗艺术体系,丰富了傩戏内容和艺术表现。山西师范大学石国伟副教授的《农业祭祀:山西傩戏调查研究》,指出山西由于抵御旱灾害的能力不足,民众选择“御灾祭祀”以求心灵慰藉和寄托,官方的攘灾活动对安抚百姓和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殷红《傩文化元素与重述中国神话——舞剧<平潭映象>的叙事表达与文学观念问题》,结合傩文化的意象指征,对当下舞剧作品的文本叙事结构进行了解读,并对舞剧的叙事表达与文学观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宜春学院李寿旭老师《傩俗活动中鸡的文化功能与意义》,围绕傩俗活动中鸡的文化功能与意义展开论述,认为鸡在傩祭活动中被用作沟通人神关系的信使,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贵州民族大学吴电雷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评议。

主论坛3号会场发言人

上排:吴电雷、赵强、杜娜、檀新建

下排:石国伟、殷红、李寿旭

青年论坛1号分会场以中国傩戏传承发展与中外比较研究为主题,共有10位学者发言。南昌师范学院陈忠猛副教授的《乡村傩戏仪式话语分析——基于<江淮神书>请神仪式唱词文本》,阐释了言说者沟通神灵与凡人的世界的中介作用,并通过对傩戏仪式这一完整表意体系的分析,揭示了民众在傩戏中寄托的美好愿望。鞍山师范学院于德峰老师的《新媒体时代傩戏的传承与传播路径探索》,指出傩戏今日的传播成果和困境,并提出打造傩戏新媒体平台的解决方案,特别强调了对傩戏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翟静媛老师的《“5W”传播模式下梅山傩戏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剖析了梅山傩戏传播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梅山傩戏对传统的坚守一定程度上反制了它的传播,而数字化为梅山傩戏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南大学谢琼老师的《梅山文化中张五郎神话及其道德教化功能》,对梅山神张五郎的身份演化进行田野溯源,并阐述了王朝国家伦理、合作权力伦理以及时势权力伦理三种伦理关系在其中起到的影响。北京市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权晓芳的《神团与神迹——中国八仙和日本七福神》,勾勒出八仙和七福神神仙组合和仙位变动的脉络,阐释了八仙“八”之数的道教根源及八仙在日本的本土化成果“七福神”的演剧形态。深圳大学卢翮老师的《“戏中戏”“说破”与民间信仰体认: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巫觋“做戏”现象》,通过解构“戏中戏”的三种主要形态,总结提炼出古代先民的信仰观念、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审美的矛盾和自洽。蟒国剧团李熟了导演的《从牌位巡游到面具舞蹈:神佛呈现形态的变迁》,从导演视角关注傩戏的现场呈现,依据丰富的田野调查提炼出神佛呈现形态变迁的清晰脉络。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杨的《东方视阈下江西傩戏与东亚传统戏剧的共性及其对外传播》,论证了江西傩戏在东亚地区交流传播的可行性,为“原汁原味”地传播江西傩戏提出美好愿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吕宛庭的《论朝鲜王朝宫廷傩礼之文化功能——以朝鲜王朝宫廷傩礼“屡废不止”为中心》,通过大量文献,认为在中朝关系连接紧密的政治背景下,宫廷傩礼起到权力维护的功能。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郭少婷的《安徽池州傩戏与比利时木偶戏比较研究》,通过线上发言,认为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却同源于宗教仪式,并探讨了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互鉴与创新。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青年论坛1号分会场发言人

上排:陈忠猛、于德峰、翟静媛、谢琼、权晓芳

下排:卢 翮、李熟了、胡 杨、吕宛庭、郭少婷

青年论坛2号分会场以中国傩戏的新媒体传播及“双创”研究为主题,共有14位学者发言。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郭比多的《传播视野下的傩戏项目影像记录要点——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为例》,围绕文旅部非遗司组织开展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中的傩戏项目成果展开,并对拍摄的影像要点进行了总结。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钟健丽的《恩施傩戏数字化传播路径及价值实现》,提出要从建设数字化场景、设计数字交互产品、推出数字藏品和打造恩施傩戏自媒体IP等路径,对恩施傩戏进行挖掘及整合。厦门图山颀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吕琦婧、赖颀妍分别讲解了合著论文《傩戏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策略与实践》中的部分内容,根据新媒体平台上傩文化的传播现状以及作者在新媒体平台对傩文化传播的个人实践,反思了个人对傩戏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策略。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继福的《中国傩戏的海外报道现状分析及路径优化——基于<中国日报>报道数据的研究(2003-2024)》,发现《中国日报》已在传播主体、视角及意识等方面有较完善的传播范式,但传播数量、质量、形式及内容还不全面、不平衡。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雪莹的《微山湖端公戏的现代化传播》,通过对微山湖端公戏的发展现状、保护措施的研究,提出可以借助现代媒体,使传播方式更改与端公戏自身革新双向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余点的《UGC模式下的破壁:从B站“傩”系列爆款视频看傩文化传播新路径》,结合词云图与情感倾向分析,对其中的视觉符号和弹幕、评论等语言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傩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展开探索。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彭俊秋的《数字化技术下傩戏的发展路径》,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传统戏剧数字化传播渠道,依托数字技术快捷性、交互性、可复制性等优势推动傩戏发展。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导演何雨南的《傩戏稀有剧种的融媒体传播方式》,提出了以新形式的融媒体方式传播傩戏稀有剧种的可行性,并指出,应打通多频道、多平台的媒介传播方式,在互通互融的前提下传播傩戏。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阿香的《面向青少年的池州傩面具制作技艺APP设计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APP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进行了池州傩面具制作技艺APP设计实践。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其围的《从傩戏发展的地域性特征谈傩戏的传承与革新——以川东北地区爨坛戏为例》,从方志记载、地理位置、历史底蕴、表演形式等方面介绍了爨坛戏的发展,并提出要利用好现代新媒体助力传播。湛江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邓恒洽的《“两创”视域下仙排村傩舞于当代舞台呈现模式探索——以系列作品<傩缘>为例》,提出原生形态的“雅化”呈现、衍生形态的“演变”呈现和再造形态的“融合”呈现三种模式。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浩渺的《仪式戏剧与创意空间结合的模式探索——以合肥罍街<千年傩戏>为例》,提出应助力推出多样化演艺、沉浸式体验、分众化营销的仪式戏剧产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栗梓茜《传统傩戏焕新之路——舞台、文旅与新媒体中的傩元素运用及其传播效果比较》,探究传统傩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众”存在,提倡通过舞台艺术、文旅融合、新媒体平台等媒介实现在青年群体中的“破圈”。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郭比多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青年论坛2号分会场发言人

一排:郭比多、钟健丽、吕琦婧、赖颀妍、杨继福

二排:王雪莹、余点、何雨南、杨阿香

三排:王其围、邓恒洽、陈浩渺、栗梓茜

青年论坛3号分会场以中国傩文化历史与理论研究为主题,共有13位学者发言。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孟威的《民国傩戏形态研究述论——兼论傩学在近代社会中的生成》,认为傩学的生成与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对傩戏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戏剧史中的定位予以特别关注。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德涛的《桑植“脱白穿青”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认为“脱白穿青”还愿仪式是桑植傩文化的典例,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表达了民众的情感需求。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孙嘉玥《军事隐喻与边民认同——云南保山香童戏与“五郎信仰”初探》,探讨了香童戏与五郎信仰所反映的地方身份建构与社会整合策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刘洋的《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曲六乙傩戏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曲六乙的傩戏学研究成就作回顾式梳理。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严岩的《热闹背后的“冷淡”:傩戏发展困境所引发的思考》,指出傩戏发展面临傩戏本体变迁、传承主体断层、传承空间失衡等困境。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梁璇的《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山西寿阳傩舞“爱社”为例》,认为由于传承人断层,傩舞“爱社”面临危机,并对保护和传承给出建设性方案。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雨的《江西修水地区宗祠剧场中的傩神信仰考论》,介绍戴氏宗祠和余氏宗祠供奉有傩神,某种程度也说明傩神信仰成为了宗族权力的附庸。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静静的《壮族师公戏唱本中的宇宙结构及地理想象》,论述壮族师公戏宇宙三界的建构是在壮民族积极主动与自然交往中产生,是壮族民族精神的表征。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贾潇晴《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之异同》,通过线上发言,对二者历史渊源、色彩造型进行比较,意在探索面具在各艺术形态中的形式和作用。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鹤的《池州傩戏与安顺地戏人物面具之异同》,通过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及工艺技艺等角度,揭示了这两地面具的异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朱丽姗的《游戏中流传——傩戏面具的游戏功能发展与现代化探索》,将傩仪、傩戏看作一场盛大的表演游戏,面具是开启游戏的关键道具,并分析了傩面游戏功能在热门RPG原神中的运用。贵州师范大学赵梦老师的《贵州彝族地戏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折溪村彝族地戏的田野调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保护民族文化特产。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邓林霜的《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平溪傩戏考述》,从平溪傩戏的起源出发,论述了其现存剧目、主要特征及现存剧本、道具等状况。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帆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青年论坛3号分会场发言人

一排:孟威、王德涛、孙嘉玥、刘洋

二排:严岩、梁璇、李雨、李静静

三排:周鹤、朱丽姗、赵梦、邓林霜

10月27日上午,“中国傩戏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精彩继续,举行了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帆副教授主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李新吾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陈玉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毛小雨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李志远研究员先后发言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张帆副教授主持第二场主旨发言

李新吾先生以《家祭无忘告乃翁——梅山<唱太公>傩戏演绎家国同心理念的思维逻辑》为题,以梅山傩戏的核心剧目<唱太公>为考察对象,从其登场人物的相互关系、家国元素同构的叙事表达和忠孝两全的行为记忆三个视角,集中讨论它对“家国同心”理念的演绎。同时,李新吾通过现场对冷水江市杨源张坛《抛牌过度》傩仪现场的“造席”“五郎学法”和“踏九州”的视频讲解,强调了梅山傩戏中忠孝两全的群体行为记忆。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李新吾教授作主旨发言

陈玉平演讲的题目是《国际交流语境中的中国傩戏展演及研究》,通过线上发言,从傩戏团队赴国外演出、国内举行傩戏国际展演交流活动、国内举办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相关研究项目等四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傩戏的国际交流史,并指出日韩学者到中国对傩戏进行调查研究,以“他者”视角发表论著,对推动中国傩戏研究的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陈玉平作主旨发言

毛小雨的《孔剧面具与中国巫傩面具之异同》,从表演内容、面具分类、制作与摆放等方面介绍了孔剧,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孔剧面具与中国巫傩面具之间的异同,同时还指出,从南亚、东亚到东南亚,各国的戏剧艺术均有共通之处,傩戏、傩面的研究须结合国际视野。

中国艺术研究院毛小雨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李志远的《夯实推进民国傩戏研究的史料基础》指出,现有傩戏史料根据内容可分为田野调研汇编、剧本整理汇编和对面具、法器、服装、道具等图像汇编三种类型,而傩戏学体系的整体深入推进与完善,显然无法回避民国时期的傩戏。清末民国报纸、期刊上的傩戏史料正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傩戏生态、傩戏学的第一层位的史料,也是最为可靠的傩戏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远作主旨发言

本届学术研讨会,共有67位学者通过现场演讲或腾讯会议方式作学术报告,论及的议题丰富,表达的观点多积极有效,最为重要的是大家对傩文化的传承发展都表现出深挚的情怀和美好的愿景。(编审:李志远     编辑:王小达)



来源:中国傩戏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