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从远古一路走来
时间: 2012-02-18 12:03:43 浏览: 24187【摘要】本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德江傩堂戏》一书的绪论。傩学以其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中外学术界、艺术界所关注。贵州黔东北傩戏源远流长,以其多品种、多层次、覆盖面广、原生态保存完好、研究成果丰硕而享有很高声誉。德江是著名的“傩戏之乡”,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关键词】傩学;土家族;傩戏;价值;影响
一、傩、傩戏、傩文化
“傩”是古代逐鬼驱疫的宗教仪式。傩在中国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流传了几千年。据《礼记》记载,每年十二月,周代要举行“大腊”和“大傩”的仪式。“大腊”迎祭的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其意在于感谢一年来神灵的保佑,祈求来年的丰收。“大傩”则由装扮成神兽式样的“方相氏”巫师驱鬼逐疫,其意在于去掉寒气,消除灾难。这两种宗教仪式都是全国性的,上白天子,下及庶民,全都参与。腊祭之时,饮酒欢娱,举国若狂;傩仪之时,击鼓呼噪,京天动地。自汉代开始,关于傩的记载逐渐增多,并且比较详细具体。汉代不但规定了宫傩实施的次数、时间,同时亦扩展了傩仪的规模,并明确了参与傩仪子弟的身份、人数、年龄,以及方相氏、十二神兽和童子的服饰。这一时期的傩仪将歌词(咒语)、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明显有走向歌舞戏的倾向。
南北朝时在体制上虽仍循汉代,但“大傩”驱疫仪式的声势更为壮观,仪式更趋复杂。这时,皇帝与王公大臣参加傩礼的“预观”,他们从傩祭的实际参与者变成傩仪观赏者。
北齐兰陵王勇武貌美,上阵时常以鬼怪面具自覆惊吓敌手,在以他的事迹改编的《兰陵王人阵曲》中,唐人把面具叫做“大面”或代面,是幻面与娱乐节目的先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 “十二月八日,当腊月,谚言:腊鼓呜,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胡头”为“戏头”,乃方相氏之变形。“金刚力士”为佛像神祗,说明佛教进入了傩坛。而民间傩更具民俗化、世俗化的特点。原始巫术的郑重甚至狰狞,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变异,欢乐嬉娱也逐渐渗入宫廷傩中。唐宋之际,傩仪向着娱神又娱人的傩戏雏形过渡,在民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唐代宫廷傩仪中的方相氏增至4人,五百12至16岁的童子,全身红色衣裤,戴面具。另有执事12人,取代12兽驱疫,他们身穿绣有图案的白色衣服,头发染成红色,手里拿着用麻线编成的几尺长的鞭子,驱逐疫鬼时,挥舞麻鞭,发出吓人的噼噼啪啪声,以助驱鬼声势。同时还要配上人数众多的“乐工”和“唱师”,带着众巫师,边舞边“傩傩”呼吼,口念咒语,童子唱和;其他的人在旁鼓噪跳跃,方相氏带着12执事,挥舞麻鞭,追逐着搜寻宫里的每个角落,把疫鬼赶出宫门直奔城外,象征着所有的疫鬼都已经被赶走。傩仪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变化,方相氏、十二神兽等名称已很少见,外形也更为世俗化,而且随着东汉、唐宋的道、释、儒等渗入傩仪,使傩演变为具有多元宗教意识的复合体,它主要依附于道教,又并非道教,称之为巫傩文化或巫傩教较妥帖。
傩戏是在傩祭仪式活动中逐渐衍变出来的戏剧样式,具有宗教实用和审美娱乐的双重功能。整个傩文化的发展即傩戏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是:傩戏和傩文化的宗教功能逐渐淡化,包括娱乐成分在内的审美功能不断加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傩文化是中化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各地区,各民族的创造,由傩仪发展起来的傩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丛系和各具地方特色的、多民族的傩文化圈。
中国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法事等活动。
由于傩文化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使傩文化区(圈)的其他文化,如口头文艺、神话、歌谣、传说、语言文字、绘画、雕刻、彩画、音乐以及衣食住行,均受到不同的影响与制约,从而呈现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庞大的文化丛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难以估计。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总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贵州各民族的傩戏、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活化石”,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和审美价值,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古代的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楚国的中心地带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圈的中心,但是由于历史上屡遭军事和政治、文化制度的冲刷,许多古老的华夏文化和楚文化的因子,被卷到了华夏文化巨潮的边缘地带而永久遗存下来。其中,我国西南地区就是保留古老华夏文化因子最多的一个大“文化袋”。贵州有巨岭恶瘴作为自然壁垒,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给我们留下很多古老文化的活形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文化。
二、黔东北傩戏群
黔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傩戏群地域,主要是指贵州铜仁地区的铜仁市(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江口县、万山特区、遵义地区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部,其东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花垣以及新晃侗族自治县接壤,南面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邻,西面与贵州遵义市交界,北面与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相连。
铜仁地区在古代是“蛮夷之地”。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并人秦国,秦时大部分地区属黔中郡,小部分地区属象郡夜郎县。汉时一部分属武陵郡,一部分属巴郡。元时,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地区分属于水特姜长官司、安化上中下蛮夷长官司、沿河佑溪长官司、思印江长官司、省溪长官司等所管辖,隶属思州宣慰司。明代,建制有所变动,封建王朝在该地区继续推行土流并制政策,利用土司进行统治。清时,思南府治思南城,领安化(今德江县)、务川、印江二县。增设沿河佑溪正副长官司。石阡府(今石阡县)领龙泉县。铜仁府,治铜仁城(今铜仁市),领铜仁县(今江口县)正太营县丞。清光绪六年(1880)废省溪司,改省溪司为省溪县,移驻大万司,属铜仁府。民国三年(1914),撤铜仁府,置铜仁县,改旧铜仁县为江口县。撤思南府,置思南县,改安化县为德江县。撤佑溪长官司,置沿河县,撤石阡府,置石阡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务川在殷周时属鬼方,春秋时为巴国南境,战国初属夜郎,后为楚地,秦属巴郡,汉归涪陵(今重庆彭水),蜀汉因之,清袭明制,务川一直属思南府。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贵州最北端,商周时,今道真属南蛮地域,春秋时期,属巴国南境,战国时属夜郎国,秦属巴郡,历代道真建制,时属四川,时属贵州。
黔东北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因素,深受巴蜀、荆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传人贵州,当与巴、楚文化有渊源关系。《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地方志里也有记载:“人多好巫而信鬼,贤豪也所不免,颇有楚风。”(《松桃厅志》)《铜仁府志》里也说:“巫党推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凳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日司刀,上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
湖南自古巫觋之风繁盛,《楚辞.九歌》就有“巫觋作乐”的描写。七百年前《上元张灯记》中已有巫师演“傩戏”的记载。盛行于湘西和湘西北的沅水、澧水流域,并流人贵州和湖北恩施等地的湖南师道戏汉、苗、土家、侗、瑶等民族都有其演出活动。湘西和贵州称“地戏”、“傩堂戏”、“神戏”、“狮子戏”,湘南称“师道戏”、“师公脸壳戏”,沅水、澧水流域称“傩愿戏”、“姜女儿戏”。
考察有关史料得知,四川的巫风和巫觋活动,可以追溯至东汉。而庆坛约出现于北宋年间,到了南宋,在古代巴国辖地的涪州(现涪陵地区,原系氐羌居住区),出现了“神头鬼面”的“川杂剧。宋大觉禅师(1213—1278)有诗为证:“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神头鬼面”正是傩戏演出的主要特征。
贵州黔东北民族地区,是我国现存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傩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主要有土家傩、苗傩、侗傩、仡佬傩和汉傩。它们以其保存形态的完整、覆盖面的辽阔、类型的繁多,而引起中外学术界、艺术界的关注,是研究中国古代傩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
黔东北傩戏覆盖面遍及各地。据德江县不完全的调查,有傩坛6l坛,演出人员322人。印江全县有土老师222人。据思南县文化局介绍,全县有傩坛近百个,仅文家店区六井乡现在从事傩戏活动的就有20多人。黔东北地区的傩戏不仅演出人员多,而且千姿百态,名目繁多,有不同的层次。就戏名而言,德江叫“傩堂戏”,思南叫“傩坛戏”,务川叫“冲傩”。道真叫“冲傩戏”和“跳大牙巴”,沿河叫“傩愿戏”;苗族地区的傩,苗语叫“确奴”,即汉语称谓的“还愿戏”;北部侗族地区的傩戏叫“嘎傩戏”(“冬冬推”,面具戏)。就演出的风格、层次而言,德江、思南、印江、沿河等县的傩戏,古朴、粗犷,保存着傩戏较多的原始貌;而铜仁、江口、松桃等地的农村,由于贤豪富商都有“还愿”的习俗,加上经济发展比德江等地快,再加上交通方便,可以连接沟通四川、湖南。因此,这些地区的傩戏发展较快,1950年以前就开始出现了以傩坛声腔演出戏曲剧目的、势头,傩坛法事也逐渐简化以至消失。1950年以后逐渐有演出“傩堂戏剧”的剧团出现,有的剧团每年能演出200场左右。从铜仁傩堂戏演出的剧目,可见到“傩堂戏剧”的发展轨迹。剧目有《槐荫记》、《闹东京》、《刘海戏蟾》、《铁弓缘》、《战洪州》、《醉打金枝》、《宝莲灯》、《四郎探母》等。这些剧目保持了傩声腔的特点。已不戴面具演出,戏装已和戏曲差不多了,但在某些边远地区仍保有神戏与法事活动。
黔东北民族地区的傩戏群,由于它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独特形式,并且是多民族、多层次的。因此,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它对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民俗学、神话学、戏剧发生学、戏曲史的研究,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德江土家族“傩堂戏”、道真仡佬族傩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傩戏之乡”德江县
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东接印江,南连思南,西南与风冈交界,东北与沿河接壤,西北与务川毗邻。全县人口35万多人。贵州省人民政府(86)黔府通]43号文件批复,恢复土家族民族成份147644人,苗族5419人,其他少数民族1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98%。全县总面积为2077平方公里,多崇山峻岭,乌江之水纵贯其间,东属武陵山脉,西属娄山山脉。
据《思南府志》、《德江县志》载:德江原名水特姜、水德江、安化。禹贡时为荆梁二州南微外地,殷周为鬼方,春秋战国时,东属楚,为黔中地,北为巴国南境,秦属黔中郡,汉属巴郡,晋属涪陵郡,置万宁县,周为费州,隋属黔州安郡,唐复置费州,宋属羁縻思州,南宋末年,即元代初年建立土司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水特姜长官司,安化上中下蛮夷长官司,辖水特疆等三图。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九月,从贵州巡抚郭予章,巡按金忠士之请,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廊,领土县丞、土主薄、土巡检各一。清光绪八年(1882)清王朝为控制梵净山周围苗民造反,移安化县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1913)改安化县为德江县。上述地理历史沿革说明.德江古乃荒徼边外,南蛮之地,隋朝以前多属楚、巴、宋为羁縻之城,元、明、清推行土司制度,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由于德江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因而这一地区的傩堂戏,很少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表现宗教历史的法事的主要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远古傩仪的原始面貌。
傩是古时腊月驱疫逐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季冬》: “命有司大傩”。高诱注: “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土家族的傩堂戏是由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祭祀活动演化来的。《沿河县志.卷十三》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打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
贵州省德江县古为南蛮之地,隋唐以前多属巴楚,宋为羁縻之地,元、明、清推行土司制度,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说: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地方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人多好巫而信鬼,贤豪也所不免,颇有楚风”(《松桃厅志》)。土家族傩堂戏与原始巫教、巫术的关系很密切。土家族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主要神祗有家先神(祖先神、土王神、八部大神)、生产生活神(四官神、土地神、灶神)、疾病神(麻阳神、傩神、白虎神)等。这种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形态,宗教与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娱活动、民族习俗(节日等)混在一起,很难区分。据《思南府志》记载:明正统年问,蛮夷司正长官安洛建有川主祠,成化年问安方重建;成化年问,水德江司正长官张玉建有土主祠,嘉靖四年张辇重建。以古历六月二十四和七月二十二日为土主、川主生辰,至日有庆神之举,居民盛装神像鼓行于市,谓之社火。
土老师(又叫端公)在土家人心中有较高的威信,治病、消灾、求子、保寿都要请“端公”施“法”,如打扫屋子要请“端公”“跳神”,祈保一年中无灾无难,平安无事;壮年夫妇无子要请“端公”“冲傩”,许愿还愿以求生子;生了病要扎“茅人”“冲消灾傩”,以求病愈;家里逢凶事要“开红山”化凶为吉;老人生日要“冲寿傩”,祈求高寿;“干贵”小孩的人家(即小孩少、多病),在孩子十二岁前要“打十二太保”、“跳家关”、“保关煞”,以保小孩过关,不受灾生病,易长成人。这些活动都与傩堂戏的演出密切相关。土老师即是宗教职业者,又是傩堂戏里的导演、演员,这种双重身份,推动着傩堂戏的传承与发展。从傩堂戏跳神的内容看,大都是原始宗教中的巫教。巫师要祭神驱鬼,就要朗诵、唱歌、跳舞。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巫师就必须使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歌舞及其他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扩大影响,强化效果。傩堂戏是在民间通过宗教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与土家族习俗和信仰紧密结合,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土家族群众的欢迎。
少数民族戏剧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彝戏、苗戏;另一种是从宗教仪式活动中产生的,这就是傩戏。德江县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的渊源虽然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但民间传说故事却很多。农辰乡新光村五十五岁的土老师付在福说:“从前放牛娃儿空闲时间就捏泥巴团团玩耍,捏成男女人样供在偏岩多个洞里,周围插些树枝茅花,就在面前跳耍,时间长了,又想去玩其它。又怕牛吃庄稼,就交牛给泥人看管,说:‘你保佑我们的牛不去吃庄稼,明天我们来祭你’。果然灵验,儿童们玩心更大,天天如此,后被人们知道,认为是怪事,有病的人家去试一试,病也治好了。后来,人们封泥人为神,请回家中供奉。慢慢地,就说男的是‘东山圣公’,女的是‘南山圣母’。现在祭神冲傩,就是敬供他俩”。
另一种说法是:傩公(东山圣公)傩母(南山圣母)因恋爱受阻投河殉情,后来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两人的头骨,放在竹桩上供在岩洞,围着唱歌跳舞,并说你们保佑我的牛不去吃庄稼,以后就把你们供起来,从此牛也就不去吃庄稼了。这事被村里人知道了,就将傩公傩母供奉起来,认为这样便可以除病、免灾、镇邪。后来,皇帝的女儿生了重病,祭祀了傩公傩母,病就好了,于是皇帝封给傩公傩母一席之地,从此以后演出傩堂戏,就要在神案前面铺上一床席子,土老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德江县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的来源,在开坛唱词里有:“我祖你原是湖南、湖北人,来在云贵显威灵”。湖南、湖北这一带,古代属楚地,最信傩,古代文献里有不少记载,屈原的《九歌》就反映了傩的宗教活动。我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傩堂戏具有明显的土家族文化特色。
傩堂戏的发展顺序,先是从傩、傩舞开始,然后产生傩戏。傩舞起源于遥远的人类蒙昧时期,是我国最古老的舞蹈艺术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原来的驱鬼祓灾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内容,衍变为兼备宗教、教化、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成为了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傩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诸种戏剧因素发展起来的。德江县土家族地区傩堂戏产生的年代,因无史料记载,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根据土家族土老师张金辽保存的“司坛图”师长传承名姓看,已传承二十六代,每代以二十年推算,至少在五、六百年前,傩堂戏在德江土家族苗族地区就很盛行。
土家人历来崇拜祖先、怨恨鬼神、渴望无灾无难,对幸福生活充满了追求和向往。土家人在傩堂戏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容易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傩堂戏从传人德江的那天起很快就在各地传开来,传播范围遍及全县各地。傩堂戏既是当地群众敬畏和崇拜的各种神灵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这种集娱神娱人为一体的剧种在德江土家族地区繁衍传承、生生不息,可以说与勤劳勇敢的土家人崇拜祖先和憧憬美好生活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文革”时期,傩堂戏被作为封建毒草而受到查禁,大量的古老面具、原始剧本和道具服饰被付之一炬,土老师和傩戏艺人也被戴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而遭到批斗,致使这一时期傩堂戏的传承与流传处于停滞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德江傩堂戏才拂去了堆积在身上的历史尘埃,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重新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使德江傩堂戏这朵璀璨的文化奇葩不仅走出了山门、走出了贵州、走进了京城,而且还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中国戏剧界称为“戏剧活化石”。据2003年6月调查统计,德江现有傩坛13l坛,土老师641人,有傩面具3 144个。其中,古旧面具1484个,仿制雕刻的新面具1660个,分布在德江的5个镇、15个少数民族乡、20个行政村中。
四、德江傩堂戏的影响
据史料考证。德江傩堂戏始于明洪武年间,至嘉庆年问已初具规模。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数百年间,德江傩班已遍布各乡(镇)村寨。由于德江傩堂戏历史悠久、原生态保持完整民族特点突出、从艺人员众多、影响范围广泛、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内涵丰厚,1993年德江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的“傩戏之乡”,2006年德江傩堂戏被评选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江县是我国最早对傩戏傩文化进行系统调研的地区。1986年初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了“德江县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整理领导小组”,并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出版了《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集》,并在贵阳举办了“傩堂戏学术研讨会”,对傩戏的研究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问傩戏面具展览”于1987年11月开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这样大型的古傩面具展览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这些面具不仅非常丰富,而且有不同的层次,标志着傩戏傩文化规模性开发的新起点。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面具文化的历史。这次在北京展出的古傩面具绝大多数来自黔东地区,其中仅德江县就展出107件。黔东地区现收藏在文化和民族宗教单位、傩坛及民间艺人手中的面具数以千计。面具在傩祭和傩戏中是被当作神灵看待的。面具在傩戏里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是傩信仰的重要存在方式,它以艺术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实在物的环境和特殊空间来表达,传达了神秘的宗教教义和观念,推广了教义的思想,吸引和感化了傩的信仰者,这也是傩坛和信徒十分珍视面具的原因所在。
2003年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铜仁地区行署、贵州省文化厅、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德江县人民政府、地区文化局承办,思南、沿河、万山、松桃、玉屏、江口等县(特一区)协办的“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德江举办。会议的主题是:保护、开发与利用傩文化资源,打造德江傩堂戏及黔东傩戏群品牌,这次研讨会内涵之丰富,层次之高,参会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在贵州傩文化史上是空前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6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22人,省外专家学者34人,省、地领导及特邀嘉宾100人,新闻媒体记者30人,演员260人,总共500余人参加了傩研会。学术交流是傩研会的中心和重点,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研究了古老的、世界的、人类共有的傩文化。为确保研讨会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德江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傩魂一梵净山傩文化文选》、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辑出版了《傩韵一贵州德江傩堂戏(上下册)》。这两本90万字的文献给中外专家学者提供了鲜活的研究黔东傩戏傩文化的资料和信息。大会收到中外学者提供的大量论文,编委会从中选出49篇编辑出版了《傩苑一中国梵净山傩文化论文集》,这本文集列入“中国傩俗礼仪文化丛书”第一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发行。2003年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圆满举行,《傩韵》、《傩魂》、《傩苑》三部曲的完整出版,集中显示了德江傩堂戏抢救、保护和“适当利用”的成果与二十多年来理论研究的学术成就。德江的保护工作和学术研究,对全国各品种的傩戏都有表率意义。
德江傩堂戏,以其多学科的研究审美价值及其影响力迈步走向高等学府的殿堂,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陈玉平的博士论文《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研究》,就是他长期在德江、道真两县蹲点调研的成果。李岚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学者冯其庸教授,后留校任教。1991年赴英国攻读社会人类学期间在中国贵州黔东北地区,主要在德江县从事田野作业一年,于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国研究学院任讲师,博士论文《信仰的再创造一一人类学视野中的傩》,就是以德江为重点个案完成的。
黔东傩戏傩文化走出偏僻的山野,在国内大型的民俗艺术节日和旅游文化活动中展演;还多次在亚洲、西欧、北美等十多个国家演出。2002每:,受文化部派遣,德江县组团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亚洲文化节”。2006年2月18至24日,应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邀请,以德江县张霞副县长为团长的“中国贵州德江傩堂戏演出团”一行12人,赴日本参加了“国际民俗艺术节”。演出团成员为:德江县委宣传部安婵娟部长,德江县民族宗教局维跃局长,德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黎世洪主任(傩戏专家),.傩戏演员安永柏、张月福、杨桂光、吴贤富、杨秀辉、张连发,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庹修明教授、陈玉平教授。在日本的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国际民俗艺术节”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主办、全日本乡土艺能协会承办的一个大型的、高规格的艺术节,其目的是将世界各地珍贵的民间艺术邀请到一个舞台上演出,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自1996年以来,已邀请了12个国家的艺术团体赴日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本届国际民俗艺术节分别在冲绳和东京的两个国立剧场举行。这是德江县第一次组团出访,对德江县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说明德江傩堂戏正逐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庹修明.贵州民族民间傩戏与民俗郭汉城主编.戏曲研究(第27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陈玉平.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研究【D】.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8).
【3】庹修明.冲寿傩:一种欲望的仪式戏剧——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冲寿傩调查述要[A].王秋桂主编.民俗曲艺口咽.厶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