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仪--黔南:贵定东乡苗族"打雷公"
时间: 2011-07-15 16:34:37 浏览: 4473"从前村里有一位不孝少妇遭雷击后变疯。丈夫求助于巫,巫念咒作法,调集人马击雷公(替身)。疯女愈,夫妻和好,众人吹笙庆贺,皆大欢喜,相传至今……" (根据贵州省文化厅录相资料)
(1)设坛:村边场地,大树下摆一案桌,桌上供有神像,两边立着两位村姑,有一纸扎"雷公"立于坛前。
(2)开场:打击乐声中,巫师上场,吹牛角、饮米酒、打卦、做泣。
(3)引起舞:巫师领头,召来五方神灵(五位男性青年,皆有伴装,手拿 兵器)绕场而舞。
(4)击雷:巫师边舞边念咒语,领众兵马连续刺杀"雷公","雷公"被打翻在地。
(5)驱雷:巫师背"雷公"下,众兵马跟随。
(6)回场:巫师与兵马归,一少女随上。
(7)众舞:木叶、芦笙声中,众绕地起舞,一男一女(男扮)夹于其中调情打闹。
(8)收场:巫师率众急下,消失在村里…...
以上五种类型与《周礼-夏官》及《后汉书•礼仪志》所描述的仪式结构相对 照,便能更进一步看出,傩在历史长向中 的一脉相承及影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它们在表面外象上也有差异:
1.祭坛主持者的称谓不同—内雍"庆坛戏"自称为道土;泪潭抄乐乡"傩戏"自称为法师;思南"傩坛戏"称掌坛师:贵定定东乡称为"巫师"。
2.鬼神体系不同—有的有傩神偶像崇拜(坛内供有傩公、傩母木雕像) ;有的则以敬奉"聪、明、正、直、德"五显为主。
3 .法术操作不同—思南的掌坛师皆能在坛上显露"上刀竿"、"翻叉"、 "踩红犁"等绝技;泪潭的泣师具有带领主人一同在迷狂状态中进入"地曹" 的本领:纳雍的道士能将红犁当鞋穿着行走。
4.表演方式不同—纳雍的庆坛戏"演员"在仪式中可穿插方言山歌,并有男性生殖器(道具代)展露动作;思南的傩坛戏"演员"有的能含着长 撩牙吞吐自如,念唱不误;安顺地戏"演员"则能熟练地表现"刺咽喉"、"马 上栽刀"等惊险动作。
5.民族成分不同—纳雍庆坛戏是"穿青人" (民族未定) ;据潭抄乐傩戏是汉族;思南傩坛戏是土家族;贵定定东乡"打雷公"是苗族;安顺地戏主要是布依族和仡(yi)佬族……但总体说来,它们与古老的傩仪傩礼皆 属同构,即都包含了前所说到的隐、显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和一系列有机完整 的外部程式,正是这种结构格局和这些外部程式,使傩文化在千百年来的世俗 生活中获得了不断重复的可能和万变不离其宗的自我巩固及自我调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