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傩坛--傩坛过渡性

时间: 2011-07-15 15:36:42 浏览: 3934

这主要表现在傩坛的桥梁作用及其一次性特征上。一般说来,但住文化中"坛"的设制大都属于临时布置,因地制宜,较少有后期宗教中永久性庙宇一类的固定建筑,并且傩坛通常是"开放式"的,即随傩事的需要,跟着请神逐鬼的仪式不断转移,可以从室内到室外,从宫廷到广场,从寺院到河畔。任何一处人间场所,只要在方相氏一类的中介核心人物的"点化"下,即可成为傩坛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傩坛还体现了一种"化无形为有形"及"化有形为无形"的功能。

傩坛的这种过渡性充分地体现了傩文化所内含的为世俗服务意义。傩的 核心是请神逐鬼, 请神逐鬼的目的在于让人间平安。因此傩坛的设制便多以 尽量不破坏世俗生活的原有面貌为前提。比如在室内逐鬼本是为了使主人更 平安顺畅地在此处居住生活,没有必要将其彻底改变或毁坏。一次性傩坛就 表现了这种灵活性。但傩坛设制,迎神逐鬼,祈福攘灾; 傩坛拆除,照常生活。这也即是一种"过河拆桥"的意 思。桥是过河用的,本身没有意义。人过了河,桥也就可以弃而不用了。此外,"傩坛"之"桥"还有另一层含义:桥的两边是两个 很不相同的世界,彼此界限分明, 独立存在。倘若院淆不清,对人对灵都没有好处。世俗不像世俗,神鬼不像神鬼,那样会导致许许多多的混乱。古人相信"九黎乱德,致使人神杂操,灾祸重起"的神话,希望的是人神相分,"各司其来,"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读,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国语•楚语》;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