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的分类--民间傩
时间: 2011-07-15 11:35:54 浏览: 5284民间傩的类型在古代史料,中也有提及,时为"乡人傩",时为"百姓傩"。最为人注目的是孔子《论语》中"乡党"一节所描述的那段话"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阵阶。"大意是在本地民众迎神驱鬼、举行傩事的时候,应穿着严 肃的朝服按应有的规定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不得有怠慢轻视的表现。众所 周知,在周代的礼仪规定中,宫廷与民间界限分明,连天子与王公诸侯之间 也是等级森严的。因此,对于被天子视为国之大事的傩事活动也同样有着严 格限制。一年之中,孟春与仲秋之傩为国家独占,民间不得随意为之。只有 在岁末之际,也就是在季冬时节,由于仅靠国家之力恐不能够将阴邪之气驱 逐净尽,才明令民间也同时举行傩事。《礼记-月令》对此有明确记述"季 春云‘国傩'……唯天子诸侯有国者为傩","孟秋月云‘天子乃傩',唯天 子得傩,以傩阳气,是君象,则诸侯以下不得傩阳气也。" "季冬云‘乃命有司大傩'。言大,则民庶亦傩。" (孔颖达疏时Li己·月令»)这种民间傩类型 也同宫廷傩一样,随历史长河流传下来,甚至在宫廷傩衰落失传以后仍以强 大生命力继续演变发展。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中将其称为"百姓f和傩难住 并与下文将要谈到的"军中f傩难"相并举,言"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云云。清嘉庆年间« 临桂县志》以古之称呼谓"乡人傩",书中写道: "今乡人傩,率于十月,用巫者为之跳神,……戴假面,著衣甲,婆姿而舞, 俭伫而歌。" (顾乐真«古傩到师公戏»; «中国傩文化文选»)这样的场面与 孔子时代的"乡人傩"也许有所变化;然而其通过生机勃勃的形式使和住在民 间不断得以存活和再生的性质却一如既往,千古相承。关于民间傩同宫廷傩 的相互关系,在上述所引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后者对前者的明显影响,即在天 子的统一命令下,民间傩才得以举行。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民间傩来源于宫 廷傩呢?结论显然还不能就此成立。我们知道, «周礼》原型所代表的夏、商、 周三代以及先秦时期的文化已是一种等级分明、官民分野的文化。权力的集 中已将统一的群体在政治上一分为二。因此,其时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打下了 官与民的区别印记。这与在此之前的远古社会官民一体,民族头人更多地具 有自然领袖的性质截然不同。由于群体间尚无政治的分离,那时的文化也就 表现为全民性的统一现象,从流传后世的大量神话传说及史籍中有关远古时 代的记载来看,对鬼神的崇拜和祭祀乃至由此而产生的迎神逐鬼活动早已出 现,而这种遍及全民的活动即傩文化的"前原型"并不会因国家的出现、官民的分野而在民间断然消失。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周礼》原型中通过"天子之傩"或 "国傩"所体现出来的宫廷傩本身即是从民间乡野滋生出来的,只不过其借助掌握的权力,将原有的傩在规模和仪礼方面都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之更臻完善罢了。与此同时,从开始就受到压制和削弱的民间傩仍不断地向宫廷悚影响渗透、输送自己的新鲜养料。有关宋代宫廷傩的记载中姓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宫廷不仅征用了教坊艺人,而且在原由方民间傩相氏相当的核心中介人物中增添了民间传说中的新角色:钟尴、小妹、土地、灶神等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毋庸赘述,中国的傩文化源头本在 民间,宫廷傩的出现不过是朝廷对民间现象加以体认、提升和强化的结果。
礼失求诸野,在宫廷傩随着政治史的演变而失掉自身活力之后,民间傩依然能够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承继下来,并通过大量的当代活文化现象显现于世,成为世人重新探寻传统文化的有力补充。这种现象反过来从另一角度启示人们,古人所谓"礼失求诸野" 的含义其实还意味着"礼"本来就产生于野(民间) ,故能从民间再生。遗憾的是,由于以往重官轻民的偏颇倾向,有关民间傩的记载残缺不齐,还需 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