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及其面具--面具分类
时间: 2011-07-13 10:01:04 浏览: 8114地戏面具种类繁富,角色众多,一堂地戏面具少则数十面,多则一百面以上。按照不同的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别。
第一类为武将。武将在地戏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将军不但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之分,而且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和女将之别。武将面具共同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头盔和耳翅的制作。头盔一般以龙、凤作为装饰, 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有的盔上还饰有大鹏、白虎、鬼头、蝙蝠、蝴蝶、喜鹊、鲤 鱼、莲花等星宿和花鸟。耳翅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作为装饰图案。在雕刻技沾上,浅浮雕与楼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而不琐碎。
以贴金、刷银(白)的亮色为主,辅以红、蓝、黄、绿、黑等色,有的还镶嵌着若干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面部雕刻与头盔繁缚精细的风格不同,要求简洁明快,轮廓分明,见棱见角,造型偏重写实而又有所夸张。各类武将的区别主要在面部表情和眼睛神态上,例如女将端庄娴静,凤眼微闭;少将英武洒脱,豹眼圆睁;反派将军满脸横肉,怒目而视,等等。面部着色多使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二般以一种颜色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勾画眉、眼和各种图案纹饰。正派和反派人物的着色没 有固定模式,几乎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用来开脸。各种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般说来,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将军,如关羽、薛仁贵; 粉脸多为英俊年少的将军,如岳云、罗成;青脸多为凶恶挠勇的将军,如盖苏文、苏宝童;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如熊海宽、孟怀元;粉花脸多为奸邪阴毒的文将,如曹操、秦桧,等等。[page]
第二类为道人。道人是地戏中出现较多的形象,他们大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前来助战的仙人,不戴头盔而戴道冠是其显著特征。道人面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创作起来比较自由,民间艺人抓住各个道人的外形特征,随类赋形,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三类为丑角。地戏中最常见的丑角为歪老二,又叫"老歪"或"歪嘴老苗",相传他是当年傅友德征讨云贵时在少数民族中寻找的向导和内线,在戏中是一个插科打浑的活跃人物。造型为歪嘴皱鼻,由此牙扯眼,鬓上斜插一把木梳,有的还长有几给胡须。面部一般涂为红色或蓝色,鼻尖或人中绘有小块白斑,更增添了几分滑稽色彩。地戏中的丑角还有小顶子、笑嘻嘻、夹舌巴、鸦片壳壳、眼镜先生等。
第四类为动物。地戏中的动物面具甚多,常见的有龙、虎、狮、牛、马、猪、犬、猴、 麒麟、松鼠等。这些动物多是经过修炼得道成精的灵物,民间艺人刻画它们时,大都能抓住其特征,如虎的威猛,马的神骏,猴的淘气,猪的憨厚,无不形神俱佳,各臻其妙。
第五类为世俗人物。地戏中的世俗人物面具有土地、和尚、丫环、老母、小童、差官等。这些面具造型写实, 面相温和,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和人情趣味,与武将、道人、丑角和动物面具的神奇、诡异大异其趣。[page]
以上,对"撮泰吉"、傩堂戏和地戏作了概略的论述。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贵州古傩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可谓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交融。今天我们研究古傩,不应当采取猎奇的态度,而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变除其芜秽,吸取其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之进行弘扬和发展,为发展贵州省的旅游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