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地戏及其面具--面具制作

时间: 2011-07-13 09:54:35 浏览: 5154

面具是地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老艺人们说:

"地戏玩的就是脸子(面具) " 地戏面具一般用白杨、臼果、 丁木和揪木制作,因为这几种木料质地细腻,韧性强,不易开裂,雕刻起来既顺手又省力。地戏面具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三道工序。

(1)把木料放在阴凉通风处晾8至10天,待半干后,锯成40厘米左右的圆木,剥去量存树皮再晾3至5天,然后对半剖开,成为两个面具的毛坯,以备进一步加工。切忌把生木料放在烈日下暴晒,那样会使木料炸裂。为了防止面具开裂和被虫姓,可将毛坯放在锅中煮沸,煮时在水中加入. 一定数量的石灰。

(2)在毛坯上量好头盔和脸部的比例以及五官的位置,雕刻出大的轮廓,并配上耳翅,称为粗坯。各部位的比例和五官的造型,民间流传着如下口诀"各一半(头 盔与脸部之七七) ,三三五(以自己的指头为尺度,指,鼻三指,鼻尖至下巴共五指) ,立眉皱鼻鼓眼睛。"粗坯晾3至5天,再刻二坯。二坯要求将头盔和耳翅的图案纹饰交待清楚,并塑造出不同角色的表情和神态。头盔刻什么图案纹饰因角色而异,地戏中的重要角色传说皆为天上星宿下凡,所以盔上常饰以星宿图案。如岳飞是大鹏星下凡,他的头盔必须刻一只大鹏金翅鸟;薛仁贵是臼虎星转世,他的头盔必须饰以白虎图案;樊梨花是玉女投胎,她的头盔必须用玉女装饰,等等。少数精工的面具,还需在二坯的基础上再刻一次,对面具的细部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称为"三坯"。[page]

(3)将面具打磨光沽,然后着色上彩,勾画图案纹饰。面具的着色分为油质和胶质两种。油质着色用石青、石绿、路石、土黄等粉质颜料加入清漆调配,然后上彩。采用这种方法,色彩鲜亮,不怕雨水,不易褪色,缺点是成本高。胶质着色用各种广告画颜料和粉质颜料加入牛皮胶调配,然后上彩。采用这种方法,色彩不鲜亮,怕雨水,易褪色,优点是成本低。地戏面具的画脸表现出一定的程式化倾向,与京剧脸谱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的角色面部只涂一种颜色;有的角色上部和下部,左部和右部各为一色,称为"阴阳脸";有的角色面部用蜂、蝶、鱼、瓜蔓 等图案进行装饰。眉毛的画泣,有"女将柳叶眉,少将竹叶眉,武将刺刺眉"和"女将一根线,少将一枝箭,武将 如烈焰"的口诀。面具着色上彩完毕,通常要用光油刷上一遍,这样能使色彩更加鲜艳夺目,富有光泽。地戏面具的颜色一般只能保持10年左右,到时便要重新油洗、彩绘,因此,即使是一两百年前的地戏面具,从正面看上去也鲜艳如新。

贵州省、民间流传的地戏面具数量甚巨,估计全省不下万面之多,其中大部分为建国后制作的,但也有不少古旧面具流传。今天能见到的古旧地戏面具最早为清代中前期之物。自清代以来,地戏面具艺人中涌现了许多名家,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每一个名家一般都有一批追随者或继承者,从而形成了若干风格各异的流派,著名的有齐二派、胡开清派、吴少怀派、黄炳荣派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