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及其面具--屯堡人与地戏
时间: 2011-07-12 17:09:42 浏览: 3819地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安顺、平坝、长顺、清镇、普定、镇宁、紫云、贵阳等县市的广大农村,尤以安顺流传最广。地戏的兴起与屯堡人紧密相关,屯堡人并非贵州土著居民,而是明代从江南一带迁入的移民后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朱元璋为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安靖边疆,任命顿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领30万大军远征云贵。傅友德、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占领了云南和贵州的广大地区。翌年,西堡一带的"蛮夷"进攻普定,傅友德、派贵州卫指挥同知顾成父子带兵征剿。战事平息后,顾成父子在普定、安顺、平坝、清镇一带的战略要地设置卫、所、堡,推行屯军屯田制度。这些屯军屯田的移民及其后代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周围的少数民族,又不同于后来迁入该地区的汉族的社会群体屯堡人。
屯堡人一般按姓氏、家族聚村而居,一个村寨往往只有一两个姓氏。过去族长的权力很大,族内一切重大事务,如卖房、买地、开亲及家庭纠纷,都由族长主持公断。屯堡人的传统信仰主要是信奉坛神,坛神有五显坛、川坛、花坛等。屯堡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妇女的服饰和语言。其妇女服饰保留着浓厚的明朝遗风:上身穿蓝、绿、黑等色镶边长袍,衣袖宽大,拴围腰,系绸带,打结在身后; 头挽圆形发髦,戴白色包帕,耳上挂银耳坠。姑娘的打扮与已婚女子不同,头梳独辫,不包帕;腰带以布制成,打结在身前。姑娘结婚时,要把脸部的汗毛、前额毛扯掉,眉毛剃成细柳形。屯堡人的语言多颤音和卷舌音,因其祖先系从江南或四川迁入,故往往夹有一些外省方言。
地戏形成于什么年代,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根据现有资料,地戏的形成不晚于清代初期,这从康熙《贵州|通志》有关记载及所附《土人跳鬼图》中可以得到证实。"地戏"名称的来历,是因其演出不用戏台和庙台,而在村野旷地间进行,因而得名;民间则称为"跳鬼"或"跳神"。"地戏"一词,最早见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安平县志·风俗志》:"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
地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七月半谷子扬花时节,称为"跳米花神"。屯堡人演出地戏,既是为了休息娱乐,也是为了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此外,"亦存‘寓兵于农'之深意"(《安顺续修府志》)。随着岁月流逝,今天地戏所担负的"寓兵于农"的功利目的早就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屯堡人,就没有地戏;反之,没有地戏,屯堡人就会丧失它最具光彩的特征,而变得黯然失色。近代以来,贵州省一些布依族、仡佬族村寨也旗出地戏,其面具、服饰、剧目、声腔与屯堡人的地戏非常相似,显然是从屯堡人那里学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