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及其面具--傩堂戏面具
时间: 2011-07-12 16:36:31 浏览: 12987(1)面具流布。前述"撮泰吉"面具,一共只有5个角色,与之相较,傩堂戏面具的角色要丰富得多。调查资料表明,傩堂戏面具有的角色只流布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中,而有的角色则在全省都有流布,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全省共有的面具角色有唐氏太婆、仙锋小姐、押兵仙师、开山莽将、勾簿判官、甘生八郎、歪嘴秦童、关圣帝君、鞠公老师、王灵官、二郎神、土地、和尚、道士、小鬼等。而炳灵侯王、汉朝将军、度关王母、山王、孽龙等角色,则只流布于黔北仡佬族中;李龙、地盘、柳三、棚、龙三、龙女等角色,只流布于黔东士家族中; 唐二只流布于黔北汉族中;莫一大王、花林仙官、梁吴、蒙官、雷王等角色,只流布于黔南布依族中。
在民间,傩堂戏面具素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而在实际旗出中,二十四个面具常常不够用,民间艺人便根据剧情需要另外添加一些面具,或让几个外貌和性格相近的角色合用一个面具。在一些地方,因面具流失之故,其角色已不足24个,例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在只有20个面具角色,织金县现有面具角色15个,有的地方,面具流失严重,其角色已不足10个。[page]
建国前,傩堂戏面具在贵州流传十分普遍,估计全省在万数以上,其中有一些是明清时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建国后,傩堂戏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禁止,"文革"中更被作为"四旧"遭到横扫。因此,现在剩下的古旧面具已经不多了,其中很多面具是巫师冒着风险藏在山洞中或埋藏在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据调查,德江县现在尚有古旧傩堂戏面具641面,这应为全省之冠;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287面,数量仅次于德江县。其余县市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的数目未作统计,估计一般在十数面至上百面之间。以此推算,全省古旧傩堂戏面具应当不下于两千面,这些面具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有关部门应予以妥善收藏保管。
(2)主要角色简介。贵州省各地的傩堂戏面具,总计约有五六十个角色,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动物一应俱全,按人物性格和面具造型,大体可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种类型。现将主要角色简介于后。唐氏太婆,又口叫"唐氏仙娘"(有的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个人) ,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抵之一,其职司是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
仙锋小姐,又叫"先锋小姐",专司和傩堂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武仙锋》中的主角。[page]
甘生八郎,简称"甘生”,又叫”干生”,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在傩堂中的职司是为愿主还愿领牲。甘生八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上有一圆球,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的模样。
歪嘴秦童,简称"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
开山莽将,又口叫叫"开山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丰衹氏之一,在正戏《开山莽将》中出场。他手执金光饿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面具造型威猛,头生双角,嘴吐撩牙,眼睛暴突,眉如烈焰,神采生动。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的先导(险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但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其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二者可以互相通用。
灵宫,即王灵官,相传姓王名善,本是宋朝一个民间方士,专攻火术,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玉枢火府天将",成为道教赫赫有名的护法神。他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人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目"。
勾簿判官,又叫"勾愿判官",简称"判官",是正戏《勾簿判官》的主角,职司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和邪神。
土地,是主管一方的小神,各地根据其职司不同,名目甚多,有引[page]兵土地、梁山土地、当坊土地、青苗土地、桥梁土地、村寨土地等等。土地神在傩堂中是一个慈祥温和、幽默风趣的老翁,专为愿主纳吉驱邪,赐福添寿。
和尚,又称"笑和尚”,主要在“和尚检斋"的法事中出现,任务是查看冲傩的主人家诚心不诚心,品德好不好,做法事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民间被尊奉为武圣人。正戏《关爷斩蔡阳》描写的即是他在古城力斩曹操手下大将蔡阳的故事。
么儿媳妇,是正戏《开山莽将》中的角色。开山莽将的金光钺斧被虾子精咬坏,他请铁匠鞠公老师和么儿媳妇修整,三人演出了一段生动幽默的戏。么儿媳妇面具为世俗女性形象,头梳双髦,眉目娟秀,与生活中的年轻媳妇相似。
炳灵侯王,本名黄天化,相传他是清虚道人的徒弟,在商周之战中,曾多次助武王伐纣,屡建奇功,后来不幸被高继能的太阳神针刺中,魂归封神榜。炳灵侯王在傩堂中白天管生死簿,夜晚管万人魂,并为愿主勾愿了愿,领牲判牲。其面具为小生打扮,与甘生面具非常相似。
汉朝将军,其身世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天上的昌蒲星,一说他是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在法事"统兵回山"中出场,职司是检查阴兵所收魂魄是否已经交给失魂人。
山王天子,简称"山王",传说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在法事"山王取魂"中出场,主人家失魂落魄,阴兵不能取回者,便请山王前去取回。山王又在正戏《山王图》中出场,该戏情节与《开山莽将》相似。山王天子面具为龙 头造型,双耳刻着一对抱耳神,眼睛和下腾可以活动。
撵路狗,系丑角秦童之弟,秦童为炳灵侯王挑担上京赶考,留下妻子度关王母独自在家。撵路狗终日跟随嫂子,唱道"哪根田坎不长草,哪个兄弟不跟嫂”,在戏中扮演逗趣打乐的角色。
(3)面具制作。傩堂戏面具一般由傩坛中的雕法师制作,材料多选用柳木或白杨木,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容易下刀。柳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民间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显然含有一定的宗教意识。与"撮泰吉"面具相较,傩堂戏面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艺术上也比较精细。雕刻时一般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将其慕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能任意驰骋想象,自由地即兴发挥,因此,即使是同一角色,不同傩坛的面具在造型上往往各呈异彩。贵州傩堂戏虽然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但大部分角色在造型上都有固定的模式,例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对尖角,地盘和尚没有下巴,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乡的仙锋小姐面具,发冠上便没有凤鸟,岑巩县大有乡侗族的开山莽将面具,头上便没有双角,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对研究傩堂戏面具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突出角色性格和加强慎出效果,民间艺人把一些面具(例如土地、山王等) 的眼睛和下愕制成活动的,用绳子和竹棍将面具的主体部分连接在一起,称为 "活口面具",又叫"动眼断愕面具"。表演时以舌尖操纵绳子,眼睛和下腾便会上下开合,逗引观众发笑。还有一些面具(例如二郎、孽龙等) ,用10厘米左右长的野猪撩牙镶嵌在嘴部,以增添 其威猛之势。山王面具两耳各刻有一个抱耳神,以表示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撵路狗、地盘和尚没有嘴巴和下锁,以逗引观众发笑。这些虽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但表明民间艺人制作面具时,的确是精心设计,很费了一番苦心。这些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其在工艺方面的成就,全体现在神秘古朴的面具制作中。
傩堂戏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谈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茄石或土黄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上几遍,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帽子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图案有龙凤、云纹、 兰草、牡丹、菊花、福寿等等。重彩用红、蓝、绿、黄、黑、路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勾画涂抹,一些细致的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地加以描绘。总的说来,但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意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的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斓,酷似陶器或青铜器,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