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及其面具--名称来历和分布状况
时间: 2011-07-12 15:46:54 浏览: 4288傩堂戏是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演出多在傩堂(愿主家堂屋)里进行,故名;它又有傩愿戏、傩坛戏、端公戏、鬼脸壳戏等别称。傩堂戏的特点是:它的演员都是专职或半专职的巫师(又叫"端公"或"土老师"),演出以巫、道合一的组织"傩坛"为单位,围绕着冲傩还愿而进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除贵州之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傩堂戏流传,但不如贵州普遍。
贵州傩堂戏覆盖面极广,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指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南的荔波、罗旬等县最为丰富。据调查,20世纪末,德江县有储堂戏103坛,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傩堂戏46坛,以此推断,全省傩堂戏当不下千坛之多。就民族而言,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白、毛南等民族中都有傩堂戏遗存,其中土家族遗存尤多。贵州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影响很深,追本溯源,贵州和住堂戏应是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传人的,时间大约在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