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及其面具--"撮泰吉"面具
时间: 2011-07-12 15:41:48 浏览: 3084"撮泰吉"面具一般用杜鹊、漆树之类的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先把圆木锯成33厘米左右长,一剖为二,用斧头砍成毛坯,然后凭借制作者大胆的想像力,粗略地刻凿出五官即成。面相不分男、女、老、少,傩以有须无须来区分性别和年龄。色彩单一,不用油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成黑色,显得古朴厚重,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脸上、额上画出道道白线。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作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关于它的含义,当地彝民有的说那是表示"撮泰"老人年岁的苍老,有的说那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学者则认为,可能与彝族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界和阳界的工具,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地消逝,他们以祖先神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并逐家逐户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叠合在一起,使观众产生了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贵州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害中自生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