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撮泰吉”及其面具--演出程序

时间: 2011-07-12 15:29:32 浏览: 3103

"撮泰吉"共分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只在正月十五才演出。

(1)祭祀。阿布摩等"撮泰"老人先在树林中化装,化装时忌讳被外人看见,并不能呼叫彼此的真实姓名。化装毕,阿布摩带领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拄着木棍,从树林中艰难地走出。"撮泰"老人用包头布把头缠成尖锥形,全身穿黑衣黑裤,用白布条将胸、背、腰、腿缠紧,以象征裸体;迈着罗圈腿踉跄行走,以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直立;一面吸气冲击声带,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旷地上,"撮泰"老人放下手中木棍,面对西方(传说彝族是从 西方迁入威宁的),向天地、祖先及四方神灵祈祷。接着,四个"撮泰"老人手摇铜马铃,跳起铃铛舞。铃铛舞俗称 "跳脚",有怀念和歌颂祖 先艰难创业的含义。

(2)耕作。这是全戏的核心部分,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前半段通过惹豆阿布与问布摩的对话,叙述古时裸戛村连年灾荒,阿布摩等背着粮种,从沟凑发 (在云南境内)动身,沿途经 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裸戛村,教当地百姓开荒种地,以度灾年。接着,阿布摩等以舞蹈动作再现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买牛、犁地、辈巴土、撒灰、播种、收割、打场的劳 动过程。劳动间歇,穿插着吸烟、喂奶和交嬉等动作。后半段描写粮食喜获丰收,"撮泰"老人把大仓小仓都装满了,惹戛阿布将酒洒在地上,向天地、神灵和粮食祝祷。

(3)喜庆。舞狮人挥棍逗弄狮子,在场上翩翩起舞,祝贺粮食丰收。据当地彝民介绍,这一部分内容原来没有,是近代才加入戏中的。

(4)扫寨。即"扫火星",彝语叫"米夺秋"。正月十五演出接近尾声时,若、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走村串寨, 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 都要在火塘边念一段吉利的祝词,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从草房四角扯一把草。然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蛋埋入土中,并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叫道"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