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傩祭·傩舞·傩戏

时间: 2011-07-12 15:04:36 浏览: 8191

傩或傩祭,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岁时巫术仪式,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攘灾,它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商周逐渐形成固定的制度。周代将驱傩纳入"礼" 的范畴,每年定期举行盛大的傩祭,时间在阴气和阳气交替的季春、仲秋和季冬。前两次只有天子、大臣、贵族等才能参加,后一次才下及庶人。平时人们遇到祸祟丧事,也可随时举行傩事活动,只是规模较小,参加的人数较少罢了。傩祭的主角是方相氏,他在仪式中要身披熊皮,佩戴"黄金四目"面具。

傩祭从商周直到明洁,一直盛行不衰,但内容和形式却多有变异。傩祭可为宫廷和住、民间傩和军傩三种类型。汉代以后, 宫廷傩的规模日益扩大, 宗教性、祭祀性逐渐减弱,向着娱人化、戏乐化的方向发展。汉代宫廷傩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增加了"十二兽舞",表演者身披兽衣,头戴形态 各异的面具,一边舞蹈,一边追逐恶鬼。"十二兽舞"的 出现,标志着在傩祭的母体中已经孕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一-傩舞。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傩舞,是傩舞发展的新阶段。荆楚傩舞属于民间傩的范畴,其间出现了金刚、力士等佛教神午氏, 傩祭和傩舞的这种开放性,是其具有顽强生命力,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page]

宫廷傩发展到两宋,进入高度繁荣的阶段,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商周以来的驱傩主角方相氏,在宋代傩仪中已经消失,这时驱傩的神抵已改为将军、判官、钟尴、小妹、土地、灶神等,共千余人,都佩戴面具,其面具品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对此,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可以作为旁证"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宋代以后,宫廷傩走向衰落,但民间傩仍欣欣向荣,十分兴旺,特别是民间傩舞,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节目有倒也五神》、《跳弥勒》、《舞回回》、《伞舞》、《魁星点斗》、《判官捉鬼》、《土地公婆》等。它们大多在傩祭仪式中旗出,也有单独进行表演的,如旧时春节期间,贫丐者往往三五人为一队,装 扮成判官、钟尴、小妹、灶神等角色,敲锣打鼓,边唱边跳,沿门乞讨,俗称"打夜胡"。傩舞的高度发 展,为傩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为在中国,舞蹈和戏剧往往是紧密相融,难以分割的。当然,但住戏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傩舞的高度发展,还有其他诸多原因。

关于傩戏形成的年代,学术界众见不一,根据现在已知的材料,傩戏形成的时间下限不晚于13世纪中叶,南宋江西诗人刘锺的七言古诗《观傩》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诗有"鬼神变化供剧戏"之语,明确指出所演出的"剧戏"亦即傩戏;诗中描绘了《勾簿判官》、《张天师着鬼迷》、《钟尴戏小鬼》等几出傩戏演出的情况,这些剧目大多系从宫廷傩仪和"沿门逐疫"中的判官、钟尴等角色衍变而来,在它们身上还残存着傩祭、傩舞 向傩戏过渡的痕迹。[page]

傩戏的成熟大约在元末明初,明代中期以后,傩戏的演出己相当普遍,上演的剧目也更加丰富多彩,流传的地域也由中原和江南一带向西南地区辐射。早期的傩戏剧目,主要脱胎于傩祭和傩舞,后来傩戏也搬演一些从其他剧种中移植的剧目。傩戏演出的主体,初期多以村社或家族为单位,称为"村社傩"或"家族傩”;后来有些地方巫师成了演出的主体,这种傩戏称为"巫师傩"; 另有一些傩戏保存于古代屯军及其后裔之中,称为"军傩"。贵州现存的傩戏主要为巫师和住(傩堂戏)和军傩(地戏) ,此外,还有一种傩戏的原始形态,有的学者称之为 "亚傩戏"或"前傩戏",它就是流传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裸戛村彝族中的"撮泰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