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上观展,带您回顾经典|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第二期

时间: 2020-04-27 09:28:09 浏览: 2400

为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逛傩博

我们将继续推出“网上观展·回顾经典”系列专题

与大家分享我们历年的精彩展览

今天,给大家继续推送---《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

前言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各族人民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瑰宝。铜仁29个民族因文化个性脉承千年。为华夏优秀一簇。现今社会发展神速,保护与传承已成历史重任,我们必义不容辞,发扬光大。借此影展,旨在保护、传承、发展、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影展选出近100幅(组)图片,其间多涵盖我市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品,或“玉屏箫笛”、或“傩戏”、或“土家花灯”......精彩纷呈,无一不折射了我市各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艺术。是一次丰富的文化视角盛宴。

端午节抢鸭子:端午节是与春节、中秋一样受到重视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举行的龙舟赛和传统抢鸭子竞赛都是端午节时最亮丽的风景。

清明会:楼上古寨有着近1000年悠久历史,至今,该地依然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神秘的祭祀活动及丰富的民俗文化,被誉为“明清古村落”,同时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期两天的清明会上,当地村民举行神秘的祭祀活动,其中有龙神祭拜、祭祖扫墓、木偶戏等《汝南遗风》民俗文化表演。

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在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苗家接龙:清代湘黔苗民起义后,清廷深恐苗家会出“真龙天子”于是派人到湘、黔、川边境"劈山斩龙”,诸如挖掘土糟、钉上铜钉、淋以滚开的麻油等等,至今还保留着某些“斩龙"的痕迹。苗家为了永保”龙脉不断”,便针锋相对地举行接龙仪式。

苗家祭龙

寨英接龙:松桃寨英古镇是“全国滚龙艺术之乡”。自古以来四里八乡的群众都有在传统节日之时玩龙的习俗,该镇的大沟村玩龙别具一格,有“接龙出山、祥龙闹新春、拜祭山神爷、祈福吉祥年、期盼风调雨顺”五个环节,整个过程保持了当地习俗的原生性。

羌族过大年:江口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敬祭天神、山神和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 ,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盛会。

羌年咂酒: 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羌族自称“日麦”)、“日吉美”,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我市江口县少量羌族聚居区地。

羌年咂酒: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羌族自称“日麦”)、“日吉美”,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我市江口县少量羌族聚居区地。

德江土家族炸龙:德江炸龙被誉为东方狂欢节,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外在化,更体现在活动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参与者不屈、无畏的民族精神。

德江水龙节

思南土家花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松桃大路乡茶灯: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后硐村茶灯文化历史悠久,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期间表演,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家庭和睦平安。

石阡板凳龙:玩龙灯过大年是石阡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之一。石阡仡佬族板凳龙是石阡仅有,国内唯一的特有灯种, 2006年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据古籍《南中志》记载板凳龙源于“夜郎竹主” 的传说,该县全县十八乡镇均有板凳龙,其中汤山、中坝、甘溪、国荣等乡镇的板凳龙最具代表性。

祭龙 :寨英祭龙仪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在“万寿宫”设祭坛,由德高望重的傩法师们主持祭礼,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祈求龙神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家庭和睦。

婚嫁:铜仁市是民族文化传统十分丰富的地区。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婚嫁文化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婚嫁组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婚嫁文化的独特魅力。

土家婚俗:土家族的女儿出嫁,要哭嫁、跨簸箕、背出门、上花轿、坐花桥,到男方家门口时,还要挡车马,最后由新郎背进家。

土家花轿迎新娘是土家族迎娶新娘的一种习俗,每逢婚典,人们都要抬着花轿吹吹打打,欢天喜地迎娶新娘。

打花猫:“打花猫”是贵州松桃苗族婚俗中的有趣内容。接亲队伍到新娘家,新娘的父兄叔伯会陪“帕酋”唱酒吃饭。席间,突然一只涂了锅烟灰的黑手朝“帕酋”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俗称——打花猫。瞧着“帕酋”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脸朝“帕酋”袭来。“帕酋”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苗家风俗认为,画“帕酋”是件吉利事。

侗寨喜事:玉屏新店乡道扒溪侗寨婚礼新郎家择吉日,祭祖接亲、抬花轿、回喜神、迎喜尊、圆亲、吃油茶、闹洞房等具有侗家特色婚礼过程。

苗家婚礼:图为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湾村一对新人喜结良缘,他们在传统的苗族结婚习俗中融入了现代元素。

苗家婚俗:苗家婚俗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打花猫”和拦门酒,新郎的女宾很早就准备好了柴灶锅底上的烟灰在寨门口等待,新娘家送亲客到了之后乘其不备涂在他的脸上,越多越黑越好,并且不能马上清洁,到了男方家中才可以洗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