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到铜仁学院组织开展傩文化讲座暨巡展活动
时间: 2018-11-02 15:04:39 浏览: 2201为进一步做好博物馆宣教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让更多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傩文化,我馆与铜仁学院再次联系协作,认真谋划、着力实施,于2018年10月25日至26日组织开展傩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点赞。
此次活动内容一是举办傩文化巡展,二是进行傩文化知识讲座。10月25日下午,博物馆工作人员将精心制作的数十块展板布置在了铜仁学院的博思楼,便于老师学生们上下课参观了解。一张张展板提纲挈领,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及其古朴神秘的巫傩文化“移动”到了活动现场。10月26日上午,傩文化知识讲座在博思楼105教室正式开始,讲座由铜仁学院中文系主任李胜勇博士主持,主讲人为我馆副馆长龙凤碧,中文系200余学生聆听了这次讲座,整个教室座无虚席。
在为时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结合学生专业实际,龙凤碧副馆长作了题为“从傩面说开去”的傩文化知识讲座。她从“傩”字开讲,介绍了傩的起源、内涵、类型、主要表现形式等,并利用幻灯片展示了贵州傩文化的主要四种类型即傩堂戏、地戏、撮泰吉、阳戏的面具,以及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建设发展、藏品收藏情况。傩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的驱逐法术和巫术,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原始文化沃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宗旨是驱鬼逐疫,祈福纳吉,主要有傩仪、傩戏、傩祭与傩技四种表现形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讲座中,龙凤碧副馆长还结合学生们的中文专业和关注点、兴趣点,详细阐述了“傩”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她以《边城》《傩面》等三部提到“傩”或与“傩”有关的作品为例,通过它们在创作背景、创作方法、所获荣誉等方面的比较,讲述了这些作品对傩文化的挖掘、阐释和书写,如沈从文《边城》将男主人公取名为“傩送”,实则是采取了一种“化为人名,不写而写”的方式,饱含对傩文化的体会和敬畏;最近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肖江虹的《傩面》,则表现出“正面强攻,别具匠心”的创作特色。最后,她呼吁同学们认识黔东这片灵性的土地,珍视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希望未来有志于写作的同学好好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听讲,甚至用手机对课件资料进行拍照,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本次讲座受益匪浅,为以后的创作扩宽了思路。
傩文化知识讲座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龙凤碧副馆长授课
设在铜仁学院的“傩文化临时展厅”
铜仁学院学生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