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国际博物馆日:走近文化记忆

时间: 2014-05-22 10:32:42 浏览: 2895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活动精彩纷呈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为庆祝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当日,我市在民族风情园的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内隆重举办纪念活动。

博物馆有人类的活化石之称,保存着完好的痕迹,是人们共同找寻记忆的地方,而贵州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

此次活动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而架构,由市文物局主办,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和周逸群陈列馆烈士陈列馆共同承办,活动的主题寓意深远: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活动内容分四部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图片展、文艺汇演、有奖征集铜仁老照片和有奖知识问答。

当日正逢周末,不少市民带着家人前来参加。一位70多岁的刘大爷说,他特意带着小孙子来参观学习,在观展玩耍的同时还增长了见识,何乐不为!

活动精彩部分在于文艺表演,可谓人文荟萃,亮点纷呈。特别是傩戏绝技表演,如“水碗站刀”、“稻草提水瓶”“仙人合竹”、“过刀桥”等曲目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观者直呼“过瘾”;舞蹈《红灯笼》、《青春无限》、《俏丫》等曲目欢快流畅,与傩戏原始舞蹈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快板《少年周逸群》欢快明亮,催人奋进,深受教育。

追溯历史,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其前身为贵州铜仁傩文化博物馆,2012年4月24日正式更名为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3月,原馆址设在铜仁市东山寺内,后搬迁至市郊民族风情园内,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征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为一体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全日对外免费开放。它的建立,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博物馆内,一群小学生兴致勃勃的围着展品谈笑风生,品头论足,精美的展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兴致高雅地驻足观看。

记者随即采访一位教师,刘老师说,她是带着小孩过来的,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不仅展示铜仁蕴藉丰厚的地方文化,还让大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寻根”文化。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老照片征集活动吸引不少市民注意,征集文字作了这样的表述:历史的记忆、沧桑巨变、展望未来,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创新未来”的态度,基于对铜仁的感情和对历史的意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特向全社会征集1978年以前的有关铜仁城区方方面面的各类老照片,街景、古建筑、事件、人物等。原件或翻印件均可,我们更欢迎您在提供老照片的同时,写下照片中的故事。

掀开记忆,留下墨痕,让人们在感悟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更加珍惜今天,应该是傩文化博物馆的举办活动的初衷与祈愿。

傩文化博物馆馆长唐治洲如是说,今年是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我馆新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后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活动,今年活动更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厚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希望今后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宣传活动逐步打造成为我市著名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唐馆长补充说,由我馆出版的刊物《贵州傩文化》于2014年1月正式创刊问世,刊物集学术研究和民族文化交流于一体,是全国唯一一份傩文化专题刊物,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多提意见和建议。

记者感言,与其是纪念活动,不如是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一场推介会,宣讲会,旨在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基因库,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对比关系,在此馆得充分到印证与衔接。

本报记者 李孝成

返回顶部